当前位置: 首页>>校友园地>>校友风采>>正文
 
 

【校友】63级校友相识50周年访谈纪实

[发布日期]:2013-10-23  [浏览次数]:

开 篇

又是一年金秋,皇冠足球比分学生工作办公室以学校举办的“63级校友相识50周年聚会”为契机,组织学生记者采访了来自63级金融1班的魏盛鸿与张志云校友、来自63级金融2班的张斌、姚秀璠、李福山与季兆绮校友。他们有的在银行工作,有的则跨到外行业工作;有的在总部负责全局规划,有的则战斗在第一线。虽然分布祖国各地,但是他们都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响应国家号召,奔赴祖国各地,无怨无悔地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不同的人生轨迹还使他们对自身成长经历、对教育体制变革、对我国金融业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对母校与在校生也充满感恩与期冀。

初次与他们相见,我们感受到的并不是年龄差距所带来的隔阂。或许我们之间仅有的交集就是共同的母校,但他们带给我们的感觉是熟悉而温暖的,就如同翻开一本尘封已久的相册,虽其中的人物不复当初,但此情、此景不曾改变。言语交流中我们仿佛是同一片树荫下成长的少年,对这个校园、这片土地充满深深的眷恋。校友们的人生历程是丰富多彩的,特殊时期对人生轨迹的影响、改革开放春风带来的生机、个人对工作与生活的见解与思考、前辈对后继之人的嘱托,每一个话题都说不完、道不尽。

君子盛德 志比鸿鹄

——访中央财经大学63级金融1班魏盛鸿校友

魏盛鸿校友,男,1944年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教授。1963年考入中央财政皇冠足球比分(现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1967年毕业后曾先后任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办公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县政府秘书、宣传干事、办公室副主任,新疆金融研究所编辑部主任;1983年任中国人民银行新疆分行副行长、行长,党委书记,兼任新疆外汇管理局局长;1989年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教育司副司长、司长;1994年任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司长;1996至2004年出任中国民生银行常务副行长,党委委员。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63级校友相识50周年聚会之际,我们有幸采访了金融631班魏盛鸿校友。10月12日下午,魏盛鸿校友和我们在近两小时的交流中聊起了他在中财的大学时光、他对教育体制改革的看法以及他挚爱的银行事业,与我们分享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感悟。

初见魏盛鸿校友是在金融631班的班级座谈会上。推开会议室的大门,一位精神矍铄、神采奕奕的长者倚在座椅上认真听着老同学们的发言。听明我们的来意,接过采访提纲,魏盛鸿校友随即起身,“走,我们找安静的地方,随意聊聊”。言语间思路清晰,坦率风趣,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放松下来,同时又为其沉稳从容的大家风范所折服。关于学业,事业,人生感悟,晚年生活,随着魏盛鸿校友的娓娓道来,一幅幅清晰生动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

忆往昔:在草原上驰骋,感觉很浪漫

当我们问起魏盛鸿校友年轻时最难忘的事情时,他的回答不是大学生活的美好,也不是毕业后工作的辛苦,而是西北边疆生活的“浪漫”。他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被分配到北疆的博乐县,一待就是十八年。提及这段经历,他的形容完全出乎我们意料:“好浪漫哟”。这一段因时代大环境造就的人生经历使他与众不同,从他的笑容与轻快的话语中我们看不到一丝想象中的磨难痕迹,而是年轻人一般的欢快与真性情。

“不知道你们看过《牧马人》没有,骑着马在草原上驰骋,感觉自己很浪漫。在牧民的蒙古包里吃手抓肉,大口喝酒,一天潇洒极了”。那几年的生活虽然清贫,但是好客的乡亲与悠然的环境给魏盛鸿校友心中埋下了一颗潇洒淡泊的种子,直到现在他回忆起这段时光仍然十分留恋,“如果不是后来的中越自卫反击战,我就不想回来了”。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爆发,为了防止苏联从后方突袭,国家要求男人留下戍守边疆第一线,将妻儿疏散回内地家中。这段与妻儿骨肉的分离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那是真的生死离别啊,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就这样送走了”。

谈教育:职业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都要办

魏盛鸿校友在过去的50年里目睹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包括我国教育体制结构的转变。他始终认为教育是民族之本,无论是学生还是工作者都应该给予教育足够的重视。他在综合自身学习经历以及教育司副司长的工作经验之后,谈到了当时与现在教育的不同之处与我国当前“出国热”现象。

在教育方式上,魏盛鸿校友坚持专业与综合两把抓的教育方式,这与他当初的学习经历有密切联系。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实际工作为导向,老师大都来自于银行系统,工作实践经验相当丰富。大学学习生活留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工商信贷与结算》和《生产队会计》,直到现在他与教授《工商信贷与结算》的俞天一老师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现在由专业部门主管的高等学院大多已转型为综合大学,例如北京钢铁学院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中央财政皇冠足球比分发展为中央财经大学。当然,这样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大部分学生走进了大学课堂,完成高等教育。但同时也削弱了学校原本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他认为这并不可取,教书育人应把通才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专业院校应交由专业部门主管,综合类大学发展方向由政府主导,两者的办学目的和需求有所区别。前者培养针对具体行业和岗位的专业性人才,后者的培养目标应是更具宏观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子女送出国门,在海外完成本科、研究生教育。对此魏盛鸿校友也有自己的看法:“全世界由70亿人民支撑起来,世界的发展是由70亿人民推动来发展的,这70亿人民分成了200多个国家,分成许许多多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发展阶段。作为中华儿女,首先要学好中华文化,把中华文化的基础打牢,才能更好地向世界先进经验学习,不要变成了外黄里白的‘香蕉人’。”他对出国低龄化表示出很大程度的担忧,没有彻底地学习中华文明,就如同没有根的植物,飘零在外就容易找不到自己的归途。他主张“把世界科技的先进知识学回来”,用自己的刻苦努力带回国外先进的体制与技术,为祖国发展做贡献。

论金融:银行业要避免同质竞争,重视中小企业

已经退休的魏盛鸿校友虽赋闲在家,却始终热衷于经济焦点的讨论。他对于银行业与中小企业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近段互联网金融成为谈话的焦点,但他却直接表示并不看好“阿里金融”的发展前景,也不认为这个计划会对传统银行业造成冲击。原因有三:其一,银行基础业务离不开“存、放、汇”三项,而“阿里金融”中的余额宝业务看似通过吸收网上的部分沉淀资金,解决了存款问题,但是由于这部分资金事实上分别存放于各家商业银行,所以实质上并不存在吸收存款的业务;其二,从放款资金量的角度来说,“阿里金融”主导的互联网金融信贷资金量与传统银行业的信贷投入相比可谓九牛一毛,谈不上冲击传统银行业;其三,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与监管问题目前相对空白,虚拟网络的监管问题,诸如信用风险、技术风险等在短期内很难解决,因而自身的发展也会因此受到限制。

谈到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时,魏盛鸿校友颇有感慨:“这其实是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不足”。他认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最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因为中小企业的产品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你打乒乓球要找红双喜,吃臭豆腐要找王致和,这都是中小企业,跟老百姓越贴近的越是中小企业”。其次,中小企业是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最有效渠道。虽然相对于大型企业其税收贡献并不高,但却解决了国内90%以上的就业问题,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他认为不应以企业大小而论,应重视它们对社会民生的影响,“只有中小企业得到充分发展,满足老百姓生活供应,才能使物价不上涨,市场上商品才会很丰富,老百姓才能感到满足,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勤耕耘:踏实肯干,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能出成绩

自1967年毕业后,近40年里魏盛鸿校友先后在十多个工作岗位任职。无论是基层琐碎的事务性工作,还是领导层面的统筹决策,他始终勤勉做事,低调为人。他让我们相信只要认真工作,点点滴滴的收获和积累都是工作中的宝贵财富。

1983-1996年,他从中国人民银行新疆分行行长到中国民生银行常务副行长,13年中孜孜不倦、踏实肯干,在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三个“第一”:第一届中央银行的省分行行长,第一部《银行法》得以颁布,第一家非公有制商业银行—民生银行筹建。

1983年,国务院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作为人民银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行第一位硕士研究生,38岁的魏盛鸿校友被直接提拔为省分行行长,成为了第一届中央银行省分行行长,同时也迎来了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对于这段经历,他谦虚地将自己的成就归功于时代的机遇,“正好赶上了国家需要,胡耀邦同志提出了干部四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革命化,四个条件我都符合”,只字不提自己在工作之余始终坚持不懈地学习,尤其是为了考取研究生七天攻克高数的事情。后来在出任人民银行法条司司长期间,他将重心放在了完善我国的银行法律体系上,其带领央行相继出台了《中央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为规范我国金融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民生银行组建过程中,他作为中国民生银行筹备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以及后来的民生银行副行长,经历了银行资本金的艰难筹措和初创时期的步履蹒跚,并成功地将民生银行送入上海证券交易所,完成了人生中的又一个任务。

寄学子:事业心,平常心,恒心

在谈到年青一代在工作中最重要的品质时,魏盛鸿校友提到了三个词语:事业心,平常心,恒心。他认为对一个青年人来讲事业心至关重要,但这并不是说工作初期就必须抱有雄心壮志,认为自己必须要有一番惊天动地的成就,而是对工作拥有一份发自内心的热爱,愿意为之付出,乐在其中。“我就是喜欢银行这个工作,你让我改行都不行”,他这样形容自己对工作的热爱,只有真正地喜欢一份工作才能将其做好。其次他强调的是一份平常心,在身居高位时这一条尤为重要。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让他有了这样的体悟,“一定要感到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最后他谈到恒心,这要求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一旦认定了目标就要坚持不懈,直至成功。这几个看似普通平淡的词语,但当它们由目睹我国金融立法发展、亲历民生银行初创、推动民生银行迅速发展的魏盛鸿校友说出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回首自己的工作经历,魏盛鸿校友笑称“说简单也简单,一辈子就两个单位,人民银行和民生银行;说不简单也不简单,新疆工作十八年,人民银行换了三个司,筹建了民生银行。”他顿了顿,然后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过程”。简单如他,在淡然中让我们看到了他坚韧与正直的品质。

自2004年从民生银行退休后,魏盛鸿校友先后担任了八家民营企业的董事长,又在清华、北大、人大以及母校中财等学校担任兼职教授,继续为他关注的民营企业与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现在干什么呢,含饴弄孙”,说到这句话时,魏盛鸿校友的笑容格外灿烂,“我是一个子女多的人,五个外孙都要养都得管都得教”。褪去了银行大家的光环,魏盛鸿校友安详和蔼的神情让人不由得心生祝福,祝福这位年近古稀的老校友健康长寿,颐养天年。

魏盛鸿校友接受采访

专于行,志凌云

——访中央财经大学63级金融1班张志云校友

张志云校友,男,1941年生于江苏省。1963年考入中央财政与税务学院;1967年参军入伍,退役后在暨南大学任教;1986年调动至深圳罗湖区税务局工作,先后担任办公室主任、稽查大队大队长和罗湖区税务局局长等职务;2011年退休后积极参与中央财经大学深圳校友会建设,曾任深圳校友会秘书长一职。

借63级校友回校参观访问的机会,我们有幸采访到了金融631班的张志云校友。2013年10月12日,在学术会堂2楼会议室,他带我们回味了他和中财的50年情缘。初见张志云校友,他中等身材,神采奕奕。一同坐下后,他主动说道:“不要见外,就是师兄和师弟师妹们聊天”,顿时拉近了距离,使气氛活跃不少,我们也很快放松下来。张志云校友很健谈,虽然已经是72岁高龄,但他思路清晰,话语生动。在他的讲述中,一幅幅清晰的昨日画卷就此展开。

峰回路转,缘聚中财

张志云校友就读于一所由清末状元张謇创办的高中,也是江苏唯一一所地处农村的省重点中学。学校师资力量非常强大,俄语老师曾担任中俄之间政府的翻译,而物理老师更是前国民党炮兵团长。在老师的影响下他爱上了数理化,成绩名列前茅。可是,他在第一次高考中报考理工类院校却意外失败了。这一次的失利给年轻的张志云带来极大的打击,甚至使他有认命的念想。身为长子的他选择了回到农村老家务工以补贴家用,一直到命运的轮盘再次转动。

在距离第二年高考还有一个多月的时候,曾经的高中同学开始做张志云校友的思想工作,希望他能够再一次踏进考场的大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终决定再试一次,“不就是考一场试吗,说上就上”。由于时间的限制,他这次选择报考文科类院校,凭借之前打下的良好基础被中央财政皇冠足球比分录取。在最后填报专业时,还发生一件有意思的事:当时的中财只有财政、会计和金融3个专业,出于对理科的热爱与对金融的好奇,他最终选择了金融(金属融化)这个“理科类专业”。从此,他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

菁菁校园,非常岁月

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张志云校友从生产大队领了十块钱,便开始了他的北上报到之旅。当年的洪涝使南京开往北京的线路被迫暂停,手中仅有的钱财不足往返车费。幸好天无绝人之路,他通过在南京的高中同学联系上了江苏省招生办,最终辗转船运、火车、汽车等交通方式来到了北京。他没有想到,这只是波折的开始。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还没有来得及充分体会大学丰富生活的张志云校友响应国家号召前往湘西农村,度过了人生中一段难忘的时光。一到湘西,他被当地恶劣的条件所震撼,那里的人家一天只吃两顿饭,每顿饭只有配上咸菜的一小碗米饭。然而艰苦的生活并没有阻挡张志云校友前进的步伐,出身农村使他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他凭借自己对农活的经验和大胆创新的精神,在当地率先种植起三季稻,被生产队评为“优秀成员”称号,最终光荣返校。

步入税途,硕果累累

与大多数毕业生进入专业对口单位的选择不同,张志云校友在1967年应征入伍,到昆明某部队后勤部门工作。适逢我国援越战争后期,他恪守岗位,兢兢业业,用自己对本职的认真负责支持祖国发展。然而,本已安定的生活被两年后的一次腰伤打乱了,在反复治疗没有起色后,他从部队复员并与妻子、孩子在广东团聚,到暨南大学任教。

1986年,张志云校友调动至税务局工作,由于工作认真负责,他从最初负责“笔杆子工作”的办公室主任一步步被提拔,先后担任了涉外税务工作、稽查局局长(原稽查大队大队长)、税务局局长等职务。当我们问起工作中他记忆最深的事情时,他顿时严肃起来,谈起了令他终生难忘的两件事。

张志云校友提到的第一件事是查处全国首例制售假发票大案。改革开放初期,他出任稽查大队大队长,在工作过程中,他和同事发现在深圳有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在街头招揽顾客买卖假发票。经过研究后,张志云校友和同事决定彻底遏制犯罪源头,他们通过调查取证,对所逮捕人员从法、理、情的角度耐心开导劝说,获取线索,最终在公安机关的协同配合下成功端掉制售假发票的团伙。凭借高度的职业敏感度,他立即就此事写成报告,上报国家金融监管部门。令他自己也没想到的是,报告提交三天后就被送至朱镕基总理的办公桌上。总理对此事高度重视,很快派三部委到深圳调研,张志云校友与三部委经过一起调研后,对案件审理和处罚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使其得到了妥善处理,填补了我国该领域法律的空白。

提到的第二件事是深圳经济特区首例避税案。张志云校友在担任税务局局长期间,深圳经济特区刚刚成立不久,外资企业急剧增设。他在工作中发现很多外商企业在特区设厂,利润连年为负,却又不断投资扩建。在实际工作调研中,张志云校友发现这些外企实际都是所谓的“关联厂商”,实行“转让价格”,由此形成价差、亏损,造成在华外企的账面亏损而避开了相关税款的缴纳。张志云校友认为在当时这种做法是合法的,属于合法避税,但对国家的损失是惨重的。在这种情况下,他积极从基层调研,向上级汇报,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先后派他到欧洲、美国 、香港、新加坡等地进行反避税法律、法规的调研。很快,在张志云校友的领导下,我国深圳经济特区的首个反避税条例诞生,在随后对日本三洋集团深圳分公司的调查中,为我国追缴税款1000多万。

在讲完这两件事情,张志云校友非常的感慨。他认为只有认认真真为人民做事,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才是不辜负祖国与人民群众的重托;只有廉洁自律、真心实意的投入到工作中,才对得起十几年来国家与学校对自己的培养。

惬意夕阳,携新共进

张志云校友在2001年从深圳市罗湖区税务局退休,与原来紧锣密鼓的工作相比,现在的生活清闲、惬意了不少,但却并不冷清。他积极投身中央财经大学深圳区校友会建设,担任秘书长一职,对初到深圳工作的中财校友提供了很大帮助。除了时常与母校的老友联系小聚外,在暨南大学教书时的学生也会经常拜访,和他谈工作、谈人生,与年轻人保持联系。

张志云校友说,他是阴差阳错进入中财学习金融专业,毕业后却一直从事财务、税务方面的工作,一天银行的班也没上过。在他看来,这金融、财税都是相通的,都是祖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方面。在财税岗位上,他依然兢兢业业工作,全心全意为纳税人工作。

张志云校友嘱咐中财年轻的师弟、师妹们,一是要相信党、相信国家,积聚正能量,立足自己的工作岗位,踏实工作,为人民服务;二是要不断学习进步,在学校的学习只是一个基础,步入工作岗位则还需要不断实践学习,不断进取。

张志云校友接受采访

自反而缩,文武之道

——访中央财经大学63级金融2班张斌校友

张斌校友,男,1963年-1967年,就读于中央财政皇冠足球比分(现中央财经大学),任金融系学生会副主席;1968年到广东省汕头市机械厂工作,任电工车间主任;1981年调入中国银行工作,任信托公司投资科科长;1988年-1992年在深圳国际金融大厦有限公司任总经理;1993 -2001年任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信用卡处处长,中国银行深圳信用卡公司总经理。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正是北京秋高气爽的好天气,深圳校友会名誉会长张斌校友刚刚结束二十多个小时的长途车程,就热情地邀约我们到其住所一访。虽然略显疲惫,但他温和的笑容一直挂在脸上,见到我们后很快打开了话匣子。

机缘巧合,来到中财

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也许就是一次机缘巧合的选择,这是张斌校友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感受。“您当时为什么会选择中财呢?”,原本以为他会回答中财的优势和自己的兴趣,可听到的却是意料之外的答案:“60年代的时候,国家重视重工业发展,理工类专业比较吃香,而且那时是计划经济,大多数人对财经和金融都不甚了解,甚至连‘融’字都不认识。我高中的时候文科成绩很好,就想着读人民大学,但偏偏高考没发挥好,本想着大学要考不上了,就在这时我意外地拿到了中央财政皇冠足球比分的录取通知书。就这样,我成为了我们高中110多个毕业生中3个考上大学的学生之一,这也是我和中财缘分的开始。”高考的失误与阴差阳错的择校过程把张斌校友带到了“金融”这一对他来讲几乎是全新的领域,拐过命运的转折点,他由此踏上了改变一生的道路。

谈到入学后的母校和校园生活,张斌校友笑着说当时的中财校园就是一个非常小的院子,那时国家三年严重困难刚过去,校园各方面条件都不太好,学校生活也比较简单。由于1960年以前的生源大多是从各个机关抽调上来进行培养的干部,之后才开始在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生,因此在校生数量并不多,但同学都非常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努力听课,认真讨论,整个学校的学风是很踏实、不浮躁的。也就在那两年,他练就了扎实、过硬的专业本领,为后来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历经艰辛,方能成人

63级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并不长,在两年基础课的学习后,第三年张斌校友就赶上了当时的社会主义教育活动。他是在湖南省武钢县参加的“四清运动”,那一年也是张斌校友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年,因为他不仅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品质,更收获了与当地人民最淳朴、最真挚、最值得珍惜的感情。

期间,张斌校友真正体会到了农村劳动的艰辛,他拿起锄头、扛起扁担,经常要挑着百斤重物往返于公社与田间。苦活、累活他抢着干,身心劳累他也从不抱怨,因为他认为只要努力过,无论得到什么结果都是值得的。劳作中仍保持的良好心态使他眼界更加宽广,也使他从人生最“苦寒”的阶段获得珍贵的经历。在积极努力锻炼自我的同时,净化了思想灵魂,努力为农民做实事。因表现出色,他被评为湖南省学毛著积极分子,要到省城长沙出席表彰大会。临走的那天乡亲们不约而同地送他到村口……说到这里,他突然哽咽了,近十秒的沉默中他似乎沉浸在当年的情景里。“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而我却收获了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张斌校友说,“做人要有良知,不忘本,懂感恩,做好事,才能承担起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公社生活几年,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中,真心相待,不分彼此。至今他仍清楚地记得乡下发生的一件件小事,乡亲们的热情与关心给他留下的印象如此温暖,使他终身难忘。

十年磨剑,厚积薄发

张斌校友毕业前后大学生的毕业分配有“四个面向”原则,即“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号召知识分子支持我国亟待发展的贫困地区。毕业后张斌校友来到汕头地区机械厂工作,在那里扎身一线,踏踏实实地服务百姓。他下过乡、务过农、学过电工、修过电机。他不要求工作的体面与收入,甚至不需要专业对口。就是在这一系列与金融毫不相干的工作中,他不断锤炼自己的意志与思想,在朴素的生活中逐步深化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接受工农阶级的思想教育。时间一晃而过,张斌校友在这些岗位上一干就是11年。

十年中有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选择,生活已然艰辛乏味,为何还要让自己过得难上加难?“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张斌校友选择了他认为正确的、有益于国家发展的道路并为之做出不懈努力。正是这艰苦的工作环境与多年的坚持磨练了他的意志,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毅力,积淀了他的人生阅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基层工作的那几年里,张斌校友一直没有放松学习金融学专业知识,一直关注着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文革”结束后,在“让知识分子归队”的几年中,他抓住了深圳特区成立的机遇,从最基层走到了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深圳银行工作。听他谈起刚入银行岗位时的激动、引入深圳第一台ATM机的兴奋、推广pose机与信用卡的自信,我们仿佛回到金融在我国初发展的年代。他的工作伴随我国金融行业改革的春风,也见证了我国南大门经济发展的步伐。从机械厂电工到如今的中国银行深圳分行业务部经理,他一路走来,经历无数风吹遇阻,而风雨过后的彩虹却展现出最亮丽的色彩。

张斌校友用自己的工作经历告诉我们:“很多工作看似与你的专业知识无关,但你要扎实做好每一份工作,才能扩宽自己的知识面,才能更加了解基层的工作内容与需求,做到领导层时才能做出最正确的决策。”这是他几十年工作的心得,也是对师弟师妹们的谆谆告诫。

在谈到母校的过去与未来时,张斌校友始终以身为中财学子而自豪。“中财是中国财经界的‘黄埔军校’,这里曾经培养了中国一流的财经学人才”,他也更希望学校发扬光荣传统,为中国乃至世界继续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财经人才。张斌校友最后寄语中财学子,强调做人与学习两个方面要同时抓。首先身要正,不怕苦,寻找适当的机会锻炼自己,磨练自己的意志和心性,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其次勤学习,惜时间,努力学习专业课,积极参加一些竞赛、实践等活动,在自己的专业上做到最好。

张斌校友接受采访

半百雕琢 君子如璠

——访中央财经大学63级金融2班姚秀璠校友

姚秀璠校友,男,1944年生于重庆。高级会计师,非执业注册会计师。1963年考入中央财政皇冠足球比分(现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1968-1990年,在中央企业冶金建设公司基建财务管理工作。1990-2005年,先后担任重庆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渝中办事处总经理、重庆银行文化宫支行行长。2006-2011年,受重庆市政府之邀,担任重庆市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促进会综合部主任。

有斐君子,如珪如璠。我们无法用简单的词句来描述对面这位校友,十年甘肃,十年江西,二十五年重庆,从建设公司到信托公司,从水泥工到银行行长,几十载的风雨磨砺,造就了姚秀璠校友这样一位谦谦君子。他的经历和他对于人生的感悟,是永远值得我们青年人深思和学习的精神财富。

勤奋少年,初露锋芒

人生总是伴随着各种机遇和选择,但这也和自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1960年1月,在中央财政金融干部学校的基础上,中央财政皇冠足球比分(现中央财经大学)作为直属财政部与中国人民银行的唯一高校得以成立。在招生模式上,也改变了以往直接从各个机关抽调干部进行培养的方式,开始在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金融学全日制本科生。姚秀璠校友就是在196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财政皇冠足球比分。

当时,三年严重困难刚过去不久,全国经济都很困难。很多人没有抱着能够考上大学的想法,只想如果考不上就找份工作补贴家用。“61-63年,是国家最困难的时期,我本人家庭也比较困难。高中毕业就参加高考,也没想过能不能考上大学,但恰恰那时候就考上了。”

他选择报考中央财政皇冠足球比分,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高中班主任的影响。他就读的重庆一中,是当时重庆市的重点高中,而姚秀璠校友学习勤奋,成绩在班里也是名列前茅,所以老师对他非常有信心。“当时我们班主任就让我填这个中央财政皇冠足球比分,结果还真来通知了,就这么阴差阳错地上了大学。”

感恩母校,感怀师恩

谈起母校,姚秀璠校友总是有说不完的话。他还清楚地记得刚来北京报到时自己无比激动的心情,当时母校的样子更是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脑海里。那时的中央财政皇冠足球比分的大部分校园就是一个花园式的四合院,四合院后面是教学楼,整个校园非常简朴、幽静,非常适合专心学习。在校期间所接受的专业知识教育,使他终生受益,所用的一些课本,他都珍藏至今。

当时来报到没有路费,多亏政府给他提供补贴。生活方面,每个月每个学生按照家庭情况不同,享受不同程度的奖学金。他享受的是12.5元的奖学金,生活上的保障使他的学习没有后顾之忧,所以他一直都非常感激党和政府,感激母校的照顾。“我总觉得我这一生能有机会上大学,是靠国家,就像你们现在的大学生,国家是自始至终对培养学生很重视,致力于把人才培养好。”他这样告诉我们。

在问到学校对他影响最大的方面时,姚秀璠校友非常感慨。他认为学校的培养,使他青年时代就开始具备了遵纪守法的职业道德意识。无论手中有多大的权力,都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从来没有想过利用国家或者单位的钱为私人谋利益。同时,他还提到了当时的许多位恩师,有很多都是老干部,他们当时的廉洁自律使他终身难忘。

半生磨砺,我心无悔

1968年,姚秀璠校友从中央财政皇冠足球比分毕业。根据当时中央“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的号召,他被分配到甘肃省冶金部下属的一家企业,参加国家重点三线建设。刚开始的工作就是去基层做水泥工,虽然工作很苦,但是对于当时的他来说,“为国家做事情,没有任何怨言”。水泥工做了一年之后,由于专业的关系,他又被提拔到财务科,刚开始做出纳会计,后来由于工作优秀,又一步步被提拔。由于单位搬迁的缘故,他在甘肃和江西分别干了十年。随后他凭借良好的专业背景作为金融人才被重庆钢铁公司引入,从此回到了家乡重庆,后来被派到公司控股的重庆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渝中办事处做老总,几经曲折,回到了金融业。

在信托投资公司中他所接受的专业培养开始发挥作用:公司经营运转良好,资产保值增值,股东回报率也比较高。2000年初,公司在他的带领下成为全国第一家全建制改制到银行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重庆银行专门的一个支行。姚秀璠校友凭借对中小企业的丰富经验,在2005年退休以后受市政府之邀在重庆市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促进会担任综合部主任,致力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直到近两年,才真正开始休息。

谈到工作经历,姚秀璠校友最深刻的体会是“这条路我走对了”。由于文革的关系,他毕业之后没有马上进入金融业,但是基层工作的磨练让他体会到了工人的艰辛;后来经手的企业财务工作使他对企业的运作管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早期的基层历练和丰富的人生积淀,为他后来从事金融行业提供了很大助力。金融方面的专业背景与企业方面的经验完美结合,让他在之后的工作中非常得心应手。

校友之情,此情最真

在姚秀璠校友看来,他一生的工作事业同校友的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校友情比什么都要亲”。多年以来,他热心于中央财经大学校友会的建设,重庆校友会最初的筹建及发展都有他忙碌的身影,这次来北京的日程中就有重庆校友会的工作安排。同时,他也连续多年担任重庆校友会秘书长的工作,学校的校庆或者聚会他凡是能来就一定不会错过。

姚秀璠校友的愿望是校友会能够不断地延续下去,老一辈多给年轻一辈指导和提携,整个校友会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相互交流感情、交流学习、交流工作,甚至提供生活上的帮助。“一个毕业生分到一个新的地方,两眼一抹黑,有很多事情就要靠校友去帮助。校友会就可以发挥作用,对你的事业不说完全帮助,至少会起促进作用。有什么事同学商量一下,或者有什么困难大家帮助一下,你就少走很多弯路”。

谆谆教诲,殷切期望

在被问到对现在的后生晚辈有什么建议和嘱托时,姚秀璠校友针对知识与实践两方面向后辈们提出了自己的期望。

一个是掌握专业知识。在参观了学校的本部及沙河校区后,他对学校给我们创造的良好学习环境印象深刻,嘱咐我们在学校要把握好学习知识的时光。“在学校学习的课程,在你们进入社会的时候,也许不一定马上用到,但是这些知识对于以后的工作还是很有用的,一定要把专业知识掌握好。”

另一个是重视实践,重视基层锻炼。他叮嘱年轻人一定要重视实践,学习再多的知识都要落实于实践。他毕业后二十年来东奔西走,为后来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果没有前期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如果对公司运营及财务资金流动、资本运作不甚了解,必然难以开展工作。同时,他告诫毕业生,虽然母校声名远播,也不要因此自视甚高、好高骛远,只有从基层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才会有所收获。

在采访的最后,姚秀璠校友嘱咐年轻人要正确对待人生的逆境,不要被暂时的困难打倒,要有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你比方说我当水泥工,一干就是一年,后来不管遇到什么障碍我都能把它克服了。先有苦后有甜,人生就是要有这么一个思想准备。”

姚秀璠校友与记者合影

忆人生,正青春

——记中央财经大学63级金融2班李福山校友

李福山校友,男,1942年生于北京,现居广东。1963年考入中央财政皇冠足球比分(现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1965年随中央工作团在湖南省武冈县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1968年在湖南洞庭湖广州军区南湾湖军垦农场锻炼;1970年分配到湖南益阳地区革命委员会财政金融局工作;1977年调入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广州分公司工作;1997年参加广州市商业银行组建至退休。现为广东校友会会长。

在学校63级校友相识50周年聚会之际,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广东校友会会长李福山校友。虽年过七旬,但他看起来精神矍铄,和蔼可亲,谈起话来更是滔滔不绝,幽默风趣,和他交谈几乎没有代沟,反而像在和相熟的朋友欢快畅聊。

共同成长 情谊长存

谈到在中财度过的那段青春岁月,李福山校友很是怀念。虽然当时的校园环境无法与现在相提并论,物质生活也极其贫乏,但大家的精神生活却充实满足。当时班里同学都住在相同楼层,同学间的感情纯真质朴,经常一起聊天、谈心,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紧紧的将所有人凝聚在一起。参加集体活动时大家出谋划策,共同出力;有困难时大家一起帮助,不分你我。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位中财老师,也都是人品端正、关爱学生、严谨认真、十分敬业的教授、学者,毕业之后的学生经常去看望他们,一起叙叙旧,聊聊天。正是这段淳朴难忘的岁月,这份师生间、同学间质朴纯洁的感情,让他十分留恋,这也成为他日后组建中财第一个校友会且二十多年一直致力于这项工作最主要的动因。

风雨磨练 直面人生

李福山校友生于北京,但大学毕业时却被分配到远离家乡的湖南洞庭湖部队农场,天天下地劳作,不仅生活条件艰苦,而且从高等学府的知识分子一下变为农田上一肩担挑二百斤大米的劳动力。听到这里,我们以为他身心会有诸多不适,但是李福山校友却不以为然,“我没有不适应,那会儿身体是累的,但精神是愉快的。”这不禁让人敬佩:南北生活的差异他坦然接受,没有抱怨;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变为农场上辛勤劳作的一员他也能放平心态,自我调整。两年艰辛的农场生活造就了他坚韧不拔的个性和淡然处世的心态。当问到工作中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时,他的话语将我们带回到1997年广州城市商业银行组建期间。由于组建初期银行发展尚不成熟,曾出现300多位储户聚集到银行要钱的事情,当时银行内部一些人已被吓得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处理,但李福山校友却没有丝毫畏惧,而是冷静地出面与储户谈判,最后将事情顺利解决。他说自己很感激那段经历,正是因为那些风雨磨练,才能让他在之后的工作生活中直面困难压力,勇于接受人生挑战,即使是偶尔失意,也不会因一时一事的得失而郁闷懊恼,灰心丧气。

无私奉献 传递正能量

工作之余,李福山校友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担任中央财经大学广东校友会会长。广东校友会成立于1984年5月4日,二十多年来校友人数不断增加,组织规模日益扩大,现已成为中财第二大地方校友会。而这都归功于李福山校友对校友会的定位以及在内部严格执行的两项规定。他认为校友会就是一个相互支持提携,通过交流不断碰撞出思想火花的平台,它的第一个作用是让大家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家庭;第二个作用则是对年轻校友进行再教育,通过交流让他们更多的了解社会,更快地适应工作。在组织中,无论大家职位高低,在校友会一律不称呼职务,均以同学、学长、学姐相称;初到广东工作的校友,第一年参加活动的费用均由校友会承担。以上两项规定一方面能让大家放下自己的身份地位,在心理和精神上保持平等,不高傲也不自卑;另一方面给予初来广东的校友更多关怀,尤其是让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校友感受到校友会给予的如家庭般的温暖。

尽管已是走出校园多年,但是身在广东的李福山校友却仍心系中财。他每个月都会办早茶会,不仅提供同学之间叙旧的机会,还鼓励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前辈给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指点迷津,给奋战在珠三角的校友提供了温暖的港湾。除此以外,他还经常召集校友和家属们外出郊游、登山、划船、聚餐,进行自驾游等,活动多样,形式丰富,扩大了组织受益面。校友会通过不断吸收年轻校友,为组织填充新鲜血液,也使组织文化得以保持和延续;通过举办学习沙龙,让工作在金融各个领域的校友分享工作心得与体会,给予年轻校友经验和正能量,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对工作生活充满信心与希望。“有一次我们在举办了珠江夜游的活动,在船上时碰到一个很羞涩的小姑娘自己一个人坐在船尾。她说校友会上一个人都不认识很不自在。我马上把周围的校友介绍给她,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需要我们多点关照。”

当我们问及李福山校友能连任四届校友会会长的原因时,他只轻描淡写地说因为自己时间多,事情少,人缘好。但从与他的交流中,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他对校友会投入的心血,他对这个大家庭那份浓厚的感情,正是他的无私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默默付出,才有了今天广东校友会这个其乐融融,不断传递正能量的大家庭。

认清自我 细致踏实

在讲述自身经历的过程中,李福山校友对中财学子的个人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认为年轻人首先应从自身去挖掘和考虑,对自己要有正确定位,不考虑自身条件与素质盲目确定目标是错误的。其次是定向,要为自己确定目标,找到努力的方向,没有目标的人生,只能是浑浑噩噩,碌碌无为。人生的道路和方向要由自己决定,所以定位与定向,二者缺一不可。

针对一些研究生毕业后要从银行柜员干起,他认为这是在考验个人的适应能力。“有些人觉得自己是研究生,做柜员大材小用,太过委屈,他们那是高估自己了。适者生存,你能适应社会和工作,就能生存,否则就被淘汰。”因此,他建议年轻人应注重将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不高估自己,而是放平心态,适应环境,踏实做好身边每一件事,做好每一个细节。只有坚持做到这些,个人的思维能力与决策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成为行业中的精英,同辈中的佼佼者。

采访结束,我们深感收益颇多。李福山校友不仅心态乐观积极,而且一直在用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感染周围的人,即使现在年事已高,很多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他依旧坚持。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想,有我的地方,世界就充满阳光,那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李福山校友接受采访

激流勇进,宝刀未老

——记中央财经大学63级金融2班季兆绮校友

季兆绮校友,男,1944年生于江苏无锡。1963年考入中央财政皇冠足球比分(现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金融632班。1968 -1982年,在江苏淮南矿务局煤矿从事财会基层工作;1982-1985年,任安徽煤炭工业公司财务会计;1985年回到淮南矿务局任财务处副处长,1986-2008年,任淮南矿业集团副总会计师,其中1990-1998年兼任淮南矿业集团内部银行行长。

华发染两鬓,已是不惑人;纵有秋风起,也难泯童心。

——季兆绮

年轻时走南闯北,吃苦锻炼,练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工作后扎根基层,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在工作岗位上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一步一个脚印与企业共成长;退休时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热情不减地为企业和国家贡献自己的光和热——这就是中央财经大学皇冠足球比分63级金融2班季兆绮校友。

青春学习 激流勇进

初秋的中央财经大学校园银杏叶满地,令人分外畅怀。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回母校探访的季兆绮校友,69岁的他仍充满活力,思维敏锐,与我们一起回忆了自己经过的道路。

季兆绮校友在高中时就显示出优秀的综合素质,他学习成绩好,能力突出,在学校担任学生会宣传部部长。他高中的班主任曾在中央财政皇冠足球比分(现中央财经大学)进修,在老师的影响以及自身努力下,他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到了中财。

初入校园,季兆绮校友也经历过迷茫。在计划经济时代,金融专业并不为大家所重视,甚至很多人把这一专业与炼金、炼钢等技术联系起来。年轻的他也不能完全理解这一专业的内涵和未来发展前景,但他仍然尽到学生的本分,踏踏实实学好专业课。财会类专业的技术性很强,他非常感激王佩真、俞天一等从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调过来的优秀教师,他们讲的课生动精彩,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他们未来发展也有极大影响。除了老师,季兆绮校友还谈到了在大学里的其他课程,如逻辑学、公文写作等,这些课程对日后工作中开阔思路、宏观地分析和把握问题以及日常工作的实际应用等有着切实的意义和帮助。学习之余,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很多活动,担任金融632班的班长,在为同学们服务的同时锻炼了自己的能力。特殊时期的求学历程使他受到的大学教育不仅限于校园,还被安排到基层锻炼。通过深入接触农民生活体会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他对中国基层的状况有了更好的了解,为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走南闯北 踏实工作

大学毕业后,季兆绮校友积极响应“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的号召,被分配到淮南矿务局(现淮南矿业公司)工作。据他回忆,当时班上约有50人,毕业后大概有3个同学去了新疆,4个同学去了内蒙,6个同学去了云南,8个同学去了贵州。当年的淮南矿务局虽然是国内几大矿之一,但条件依然异常艰苦。古言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他把艰苦的条件看作磨砺他意志品质的锻炼,踏踏实实的服务基层,从基础的财会工作干起,一步一个脚印。记忆中,他更加感慨的是当时淳朴的工人们对他的关心,即便当时整个社会环境对于知识分子都是持有打压、轻蔑的态度,那些工人们依旧尊重和帮助他,在工作和生活中给他各种各样的帮助,并且积极鼓励他,让他不要对现状灰心,坚信知识就是力量,总有一天他们可以到更高的人生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工人们的关心爱护和鼓舞是他在艰难条件下依然坚定信念的一份力量源泉。这样的经历使他在之后的工作中,不管走到哪里都坚持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先。总结当年的基层经历,他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以后再有多大的困难都不在话下”。他告诉我们,自己一辈子都在一个单位工作,从一个财务工作人员,走到了公司的总会计师,这是很少的人能有这个经历的。虽然有机会去其他的地方工作,但他感激公司老总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愿意为公司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样的感恩的情怀,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来说,显得更加的难能可贵。采访过程中,他娓娓道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财经界的前辈,从年轻时懵懂无知、满腔热血到年老时满腹经纶、业绩卓越。

采访中最令我们感动的是季兆绮校友怀有的那份赤子之心,他对家人、对朋友深深的感情让我们动容。谈到当年入学母亲在房间一边缝被子一边落泪的情景时,他的眼眶湿润了,时隔半个世纪,母亲与他之间血浓于水的情感始终传送着温暖。进入大学后63级金融2班的同学成为他新的家人,至今他与同学间仍时常小聚、谈天说地,互相开着玩笑叫着当年彼此的“外号”逗趣。他感慨到班内同学的质朴与正直,银行业向来是接触金钱与权力的高危行业,但班级内的同学几十年来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中央财经大学“忠诚、团结、求实、创新”的校训,坚守自己的底线,坚持信念与心中的道德准绳,未曾有一人愧对祖国的重托。每个人在不同的行业共同见证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和成长,时代变革,同学们的经历也有起有落,不变的却是当时的那份纯真和初心。

宝刀未老 颐养天年

前年季兆绮校友才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享受着天伦之乐。然而退休以后,他并没有闲下来,而是接受了公司的返聘,继续贡献着自己的余热。“为国家健康工作50年”,对于他说,这个目标并不遥远。如今的他,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富有激情。他并没有告诉我们他的养生之道,但从他的谈吐中,我们能体会到保持一颗豁达、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这就是最好的保持年轻与健康的方法。

采访结束了,季兆绮校友给我们的每一句忠告和感悟都还敲响在我们耳边。他向我们强调的“做任何事都要守得住底线”,一定会成为我们今后学习工作的金玉良言。他说,年轻的一代中财人一定会更加优秀,为学校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长江后浪推前浪,他希望我们在50年以后也能回到学校,向下一代传颂中财精神。

季兆绮校友接受采访

结 尾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他们是我国转折时期的中流砥柱,是各地经济建设的翘楚。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在他们初到这个校园时,她还是中央财政皇冠足球比分,承载了一个民族经济发展与兴旺的希冀;如今校园青葱依旧,他们已在风风雨雨中磨砺出一份坦然与从容。

岁月的从容是生命中一切美的汇总与化身,代代相传,历久弥深。与校友对话,拨开年轮的层层重叠,从缓缓的讲述中想象50年春秋的更迭与变迁,从温暖的目光中感受半个世纪情感积淀的厚重与深邃;与校友对话,越过这些年母校发展的历程,走进他们记忆中的菁菁校园与青春岁月,感悟金色年华碰撞出的不能消逝的魅力。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上一条:专于行,志凌云——访中央财经大学63级金融1班张志云校友

关闭